文化自觉在对台工作中的价值意蕴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林秀玲
【摘 要】 文化交流在对台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文化交流,强化文化自觉,使两岸同胞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文化价值认同,有利于培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以文化自觉创新对台工作的路径,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才有厚实的基础,国家统一的政治愿景才可能得以实现。
【关键词】 文化自觉;对台工作;文化价值认同;国家认同
在海峡两岸社会的诸特征中,文化是最核心的要素,文化背后是价值观。通过文化自觉,使两岸同胞有一份强烈文化“同根”的意识,从而产生文化价值认同,有利于更理性思考两岸一家亲的血缘关系,更主动的践行国家统一的政治愿景。
一、文化自觉的内涵及在对台工作中的意义
(一)文化自觉的内涵
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条件。”
[1]
(二)文化自觉在对台工作中的意义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中起着重要作用。文化自觉的最直接结果是唤醒我们对自身文化的本源的认识和思考。文化交流在对台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曾说过,“经济合作是手牵手,文化交流才是心连心。”两岸同胞通过文化交流,强化文化自觉,产生文化同根认同,这是培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深层基础。从文化心理的视域来看,有了文化自觉,才能产生文化价值认同,在文化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民族认同、民族归属感,进而自觉参与民族团结的文化实践等。美国学者安东尼·史密斯认为,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起始和结果。在两岸关系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文化自觉的本质是寻找两岸共同的历史文化发展足迹,是重塑两岸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是共同回望中华文化传统在两岸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2]对台工作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两岸的统一和共同繁荣。从两岸统一的层面来看,文化自觉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根本”问题所在,“根”实际上就是指文化价值认同,“本”则是指国家认同,有根才有本,根深才能叶茂,只有通过文化自觉,深植于文化价值认同之根,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才有厚实的基础,国家的统一才可能是水到渠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岸文化价值认同的本源
“文化自觉”要求人们对自身文化要有一种理性的文化思考,并把文化深刻的思想内化为一种高度责任的行动。这启发我们要全面认真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华传统文化虽经历岁月沧桑,却保持着鲜活生命力和温暖的张力,它既包涵知识的真理和生命的真谛,也饱含对祖国的神圣使命和深切地热爱之情,其厚重的爱国情结对做好对台工作有着积极的时代意义。
(一)强烈的“大一统”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属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政治与经济并产生影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最深厚的战略资源,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力量无法替代的“软实力”。 “崇尚统一”是中华文化价值体系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纽带,维系着中国几千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强烈的“大一统”观念,成为一种坚如磐石的文化心理,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富强而前赴后继。“追求统一”的历史意识,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统一并非一般的政治选择和一时的政治诉求,而是在华夏历史长河的积淀中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是牢牢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沃土之中的民族情感,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基本社会理念和普遍的价值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家国同构”的理念,这就在家族认同中渗入了国家认同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人认为国就是家。家国结构类似,修身齐家治国相通的社会文化观,也强化了国人的国家认同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但文化代代相承,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最高追求,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
(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人们无法绕过文化传统的门槛而寻求文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满人文关怀,与西方文化的工具理性过渡泛滥相比,她充满着爱国情怀和温暖张力。因此,通过文化自觉,可以真真切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凝聚力,特别是其爱国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爱国之情体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这种忧患感并不是一种消极颓废式的精神退却,而是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积极有为的态度表现出来的对国家发展与民族命运的真切关注。通过文化自觉,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精神价值,从政治意义上讲有利于两岸文化实现核心价值对接。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的深层次目标是“共同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认同的同时,取长补短,要善于寻求两岸文化价值认同中的共识与差异,凝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共同意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哺育滋养着两岸中华同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今天她更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当前,对台工作要有文化自觉的担当,积极促进两岸同胞携手合作,在历史和世界的经纬中,以一种深邃而又宽阔的文化视野,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两者智慧融合在一起,共同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和繁荣,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共同奋斗目标。
(三)底蕴厚重的和谐理念
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在民族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各民族之间应当和睦共处,亲密友好。中国传统和谐思想还强调“和而不同”,和谐求以共生共长,不同求以相辅相成,在和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今天,充分汲取和谐理念的精髓,必将为两岸统一提供历史智慧和现实参照,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实际上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了这样的文化认同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以及塑造凝聚力、向心力等具有特殊意义。在对台工作中突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让这一具有高度智慧和价值的理念深入两岸同胞心中,必然能够产生理性对话、消解矛盾、增进共识,实现共赢。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一定能填平海峡两岸的“鸿沟”。 今天,一个让人高兴的文化事实是,大陆文化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理念,科学发展理念,得到台湾民众广泛的认可。这个事实表明,两岸在社会价值观问题上是可以找到最大公约数的,这就是追求国家的繁荣和统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人民的幸福和安康。
(四)兼容天下的广阔胸怀
中华文化是海峡两岸各族人民几千年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中华文化是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国文化主张“和而不同”,不同民族、不同类型、不同派别的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取长补短,相互渗透,达到多样多彩而统一,这是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中,56个民族既保持着各自的文化特色,又渐趋融合,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台湾同胞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丰富和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整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尽管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不同,但从古至今同一祖先、同一文化,乃至同一文字的特性任何时候从未相悖。海峡两岸虽然处于长期分离状态,在文化建设的历史过程中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台湾文化蕴育了台湾同胞的台湾意识,但两岸血同缘,根同宗,文同脉,台湾文化之根在大陆,任何力量都无法切断、否认。台湾文化既有中华文化主体的共性本质,使台湾同胞在心理上形成对祖先强烈的归依心理和对民族文化之根热切的追溯之情。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
[3]因此,在对台工作中我们可以以文化同根这一深厚的情感为切入点,切实推动对台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以文化自觉创新对台工作的路径
(一)扩大和深化两岸青少年的文化交流合作
“由于三十多年‘去中国化’的宣传教育,台湾年轻一代的文化价值认同状况并不乐观。青少年是未来解决两岸关系的主体,积极扩大和深化两岸青少年的了解、沟通和交流,是增进两岸文化价值认同的战略举措。”
[4]把握两岸青年的思想脉络,就是把握两岸关系的未来。去年7月以“两岸同心,我们同行”为主题的两岸万名青年大型交流活动,就是一次成功的交流盛会。两岸青少年人通过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交流,走近了,看清了,疑虑淡了,友情浓了。共同回忆两岸的演变和发展历史,改变错误记忆,确立正确记忆,认识到两岸自古以来就是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就容易产生两岸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的认知;在交流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开阔眼界,建立友谊,提升互信。进而产生两岸都是一家人的理念。总之,两岸青少年的交流应成为两岸交流交往中的一大亮点。
众所周知,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它最突出的特征是网络的迅速流行和普及,互联网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互联网文化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网络的主要参与者是青年一代,在历史的场合中,青少年一直是创新的真正主体,而绝不是简单参与者。通过网络等青年乐于参与的文化交流方式,扩大和深化两岸青少年的文化交流合作,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熏陶。培养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一民族往往具有共同的精神结构、价值系统、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人们正是在这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中获得了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出国家意识。培养青少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自信与热爱,并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有利于青少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与热爱。两岸青少年昭示着两岸未来,是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二)发挥民间信仰的神奇纽带作用
作为富有认同感的民间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熏陶作用,以其内在的凝聚力和外在的感染力、整合力,为两岸不同阶层、不同职位、不同政治理念、不同文化水准和不同年龄的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根基、社会心理和文化铺垫,是一种神奇的“社会凝聚剂”。民间信仰表现出民众对世俗功利性的追求的一面,但这种功利性都是从民众的现实生活需要出发的,表征着两岸广大民众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活智慧,因此带有鲜明的生活气息和顽强的生命力。同两岸已有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文化交流相比,民间信仰最容易引起现在海峡两岸同胞思想共鸣。如对妈祖的信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妈祖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景仰的海上和平女神。千余年来,无论朝野或民间都对妈祖崇拜无限,爱戴有加,从唯物论角度讲,妈祖信仰是无法避忌“迷信”之嫌的。但是,抛去其“升天”、“显灵”等唯心主义思想,从人文层面看,妈祖精神所代表的“平安、慈悲、护民、奉献”理念,在两岸代代传承,长相护佑。早在日据时期,台湾民众就喊出“拜妈祖,怀祖国”的口号,以表达对祖国深切的思念和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抗拒。可以说今天两岸同胞对妈祖的敬仰和祭祀已不是原始祭祀迷信的神秘文化活动,其原有的社会价值功能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型。妈祖护佑的内涵,一是平安,二是幸福。就两岸而言,平安就是两岸的和平,幸福就是共同的发展。目前,台湾妈祖信众约占台湾地区人口的三分之二,妈祖庙(天后宫)高达800多座。她不仅寄托着两岸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也成为维系两岸同胞感情的重要精神纽带。两岸共同秉承妈祖精神、弘扬妈祖文化,不仅契合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美好现实,也启迪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而且,通过先民间、后官方,最终形成上下一体、官民互动路径,有利于社会各阶层民众的积极参与,从而实现两岸文化融合状态,民间信仰成为两岸文化价值认同的重要精神资源,是对台工作的一种有效办法,也是我们对实现两岸统一充满信心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构建两岸新文化引领文化潮流
当前,两岸文化都面临着外来文化的严重侵袭,如何保护、推广、传播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自身文化发展,途径在于两岸联手合作,共同面对,出路在于创新。文化的创新是文化自觉的必然要求,文化自觉是在历史和世界的坐标中实现,其纵轴是一个时间轴,是从传统和创造的结合中去看待未来,结合过去同现在的条件和要求,向未来的文化确立一个新的起点;横轴是一个空间轴,在当前的语境下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定位,确定其存在的意义和对世界可能做出的贡献。两岸文化自觉要始终贯穿文化创新这一主线。一方面是文化内容创新要植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要汲取两岸文化精华,着重于两岸同胞人文、精神、心灵层面的建设,关键在于做好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核心在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把握、理解、推行,文化愉悦、陶冶、教育等功能制度保障。应具有开放、多元、前瞻、创意、包容等多项特征,提升中华文化的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化。另一方面是文化形式创新,必须和现代科技发展结合在一起,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例如开辟两岸网络文化空间。有专家指出,互联网世界和现实世界一样,也有语言社群的现象;两岸具有共同的中华文化底蕴和语言,如果海峡两岸联手,一定可以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创造一个华人的新世纪。在互联网世界创造一个华人的新世纪的宏伟目标,既从互联网的角度创造新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和复兴契机,也为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搭建起新的文化交流平台。
总之,文化自觉是一种价值指向,一种精神态度,它也许无法为对台工作提供一套具体清晰的行动纲领,但却可以使两岸的合作和交流更有人文厚度和时代高度,也使国家统一的步伐更理性又激情。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 248页。
[2]李道湘,两岸文化交流中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1):72。
[3]胡锦涛: 提出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六点意见[ N] .人民日报, 2 0 0 8—1 2— 3 1。
[4]徐晓暖, 文化价值认同:新时期两岸关系和谐建构中的重要向度 [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21。
【作者简介】:林秀玲(1969—),女,汉族,广东揭阳,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电子邮箱:
6730931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