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马路是普宁市里湖镇镇区的一条主要道路,不仅承载着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更见证着这座小镇鲜活的烟火气。
然而,以前这条交通要道却因模糊不清的交通标线,导致人车混行、剐蹭事故频发。“以前骑车经过这个路口都要捏把汗,生怕被擦肩而过的汽车剐到”里湖镇村民张大姐回忆道。如今,一场由“扫码建议”引发的道路交通安全整治,让这条“忧心路”蝶变为“安心路”。
民声“码”上达,治理加速度
去年,普宁市人大常委会开始推行民生微实事“上码说 立马办”工作,在577个村(社区)代表联络站或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代表形象窗,公示代表信息及专属二维码,让群众扫码即可24小时在线向对应的人大代表反映民生微实事,人大代表即时接收群众信息后,迅速转给相关部门处理。
今年3月,饱受东马路交通安全困扰的张大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通过扫描张贴在村务公开栏上的二维码,给人大代表留下了“希望完善东马路安全设施”的留言。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这条建议发出后没多久,镇人大工作人员就主动上门走访,详细了解她的诉求。次日,镇人大主席组织人大代表,联合交警、路政、村治安大队等成立专项工作组,对东马路开展“拉网式”安全隐患排查。经排查测算,东马路沿线至少存在五类交通安全隐患:标志标线模糊、路口视距不足、人行道被占、减速带缺失、交叉口标志牌缺失等。令人揪心的是,就在勘查过程中,现场接连发生2起人车冲突,更加凸显了整治的紧迫性。
“群众安全无小事,必须马上就办!”在随即召开的人大代表现场办公会上,镇人大主席当场立下“军令状”。三天后,在镇人大的重视推动下,东马路交通安全提升工程完成了项目立项、资金审批等程序,并被纳入镇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库优先实施。
在这个过程中,人大代表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听取群众意见,将百姓的出行安全诉求充分融入方案设计。经过多方论证和反复修改,最终形成增设4处震动式减速带、2处彩色人行道、2套爆闪警示灯、7套各类标志牌,并完善各类图标、标线、字样、箭头等的整治方案。
代表全程督,旧路展新颜
项目施工期间,镇人大组建了人大代表监督小组,全过程参与道路提升工程质量把控。代表们一方面化身“联络员”,与施工方反复协调优化工期,将原计划8天的工期科学压缩至5天;另一方面化身“监督员”,通过微信群实时图文播报施工进度,还邀请20余名村民代表共同参与现场监督。在工程推进过程中,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十余条,经专班研判,重点对“斑马线位置要避开排水井盖”“设置减速带要减少噪音避免扰民”“交叉口标志牌尽量安装在显眼位置”等3项关键细节优化。
经过连续奋战,4月初,焕然一新的东马路惊艳亮相:道路中心线与左右边线笔直并行,彩色人行道鲜艳夺目,非机动车道与行车道界限分明,震动式减速带排列整齐,各类标志一目了然,行人、车辆井然有序……
“现在接送孩子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每天途经此处的李老师由衷点赞。这项由人大代表全程跟进的民生工程,从标线施划到设施安装,处处彰显履职担当。从方案制定到施工监督,时时回应群众关切,不仅解决了多年的出行隐患,更在代表与群众之间筑起了“连心桥”,成为展现基层治理温度与力度的鲜活样本。
“码”上解民忧,民主新实践
东马路改造工程的成功实践,是里湖镇开展民生微实事“上码说 立马办”工作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镇人大主席团按照普宁市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在全镇25个村(社区)赋予专属二维码,构建起群众“发声提议”—代表“收集转交”—政府“迅速响应”—人大和代表“监督答复”、代表联络站“归档整理”的闭环工作机制。据统计,一年来,里湖镇各级人大代表累计收到民生建议54条,办结率100%,推动解决了人居环境整治、道路修缮等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过去反映问题要层层转达,现在扫码就能直通代表。”外卖骑手小陈的感慨道出群众心声。里湖镇党委书记也表示:“二维码扫出的是民意,码住的却是责任与担当。”从东马路改造到村居环境提升,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不仅生动诠释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理念,更激活了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里湖镇的实践正是这一重要论述的生动注脚,通过“上码说”机制,让群众意见“上得来”,使民生问题“解得快”,有效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这里,人民民主不仅体现在制度设计中,更融入了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触手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