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榕江时评:“问”显关切、“答”出担当,这场专题询问含金量十足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原创 发布时间:2025-10-31 15:04 浏览次数:75 【字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在“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将要开启的重要节点,10月30日,揭阳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部署,围绕揭阳市委中心工作,听取和审议揭阳市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并首次开展专题询问,以“人大之问”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助力揭阳实现用3年时间推动“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集群从6000亿元发展壮大到8000亿元的奋斗目标。


(一)


“请讲一下‘十五五’谋划重点产业项目的情况以及‘十五五’如何筑牢‘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集群的项目支撑?”“请问我市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仍存在哪些堵点和难点,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询问中,10位揭阳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直奔主题,直击要害,围绕招商引资与软硬环境建设情况,聚焦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发出“连珠炮弹”,不留“情面”,不回避矛盾;应询的揭阳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应答坦诚直接,实事求是,不绕“弯子”,不避重就轻。


揭阳人大首次专题询问的实践,不仅是揭阳市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更是地方人大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增强监督实效的生动诠释。长期以来,地方人大监督工作常被群众诟病为“程序性有余,实效性不足”,难以对政府工作形成持续有效的推动。揭阳人大此次开展专题询问活动,正是破解这一困境的积极尝试。专题询问像一场特别的“答辩”,“课题”是关乎本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既有来自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也包含党委高度重视的战略部署和重点任务,体现出精准聚焦、多方覆盖的询问导向。通过“问”与“答”的“对话式”监督方式,揭阳人大能够有力推动政府改进工作。


专题询问,始于“问”,而不止于“答”。会后,揭阳市人大常委会将把审议意见及时转交揭阳市政府及相关应询部门单位研究处理,各部门在收到清单之日起6个月内,向揭阳市人大常委会书面报送整改落实情况,对整改不到位的问题开展“回头看”持续跟踪督办,确保问题彻底解决、见到实效,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问而有果、询而必效”。


(二)


首次开展专题询问,既是揭阳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人大常委会和揭阳市委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工作部署,也是揭阳市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的重要举措,彰显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生命力与优越性。


“专题询问”是人大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工作监督的重要形式,不是一般的提问,而是一种刚性监督,它要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直面问题、现场应答,提出方案、按时落实,使监督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成为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


为确保专题询问顺利开展,揭阳市人大常委会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及时向揭阳市委请示汇报,在揭阳市委的重视支持下,建立“揭阳市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摸清实情、找准问题。组织专题调研,实地开展考察、座谈,剖析现状与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全面掌握工作情况。形成调研报告,指出揭阳市产业集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的意见建议,梳理确定10个问题开展专题询问,内容涵盖产业项目支撑、创新能力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产业人才培育、土地利用、海洋牧场发展、传统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政务服务、营商环境、招商引资,等等。


首次专题询问,是揭阳人大激活监督活力的破题之笔。当然,首次专题询问难免存在可完善之处,比如,询问问题的选择如何更全面反映多方利益诉求,询问过程的公开透明度如何进一步提高以接受社会监督,这些都需要在后续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但重要的是,“破冰”之举已开启,“解题思路”已明晰。当越来越多的“首次”变成“常态”,当人大监督的实效不断增强,揭阳的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也将获得更为坚实的制度支撑。


与此同时,今年6月印发的《揭阳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深化市县镇人大上下联动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市、县、镇人大要加强联动,坚持同题共答、同向发力。普宁市人大常委会将于11月上旬,聚焦“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产业强市”开展专题询问。榕城区人大 常委会也将紧盯古城保育活化、文旅融合开展专题调研。


展望未来,期待揭阳人大能以此次专题询问为起点,不断完善监督工作机制,推动询问常态化、实效化,让监督的灯塔在南海之滨照得更亮更远,让民主法治之树在揭阳大地上更加根深叶茂,让人大制度的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努力为建设产业强市、和美揭阳,加快打造粤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