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海省西宁市某中学同一个班中先后出现2名学生因患流脑死亡的信息引起大家广泛关注。
“流脑”是啥病?
竟如此凶险?
怎么预防?
一、什么是流脑?
流脑,全称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感染了脑膜炎奈瑟菌(或称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发病主要人群为儿童和青少年,成年人也有病例发生。该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隐性感染率高、病死率/致残率高等特点。
“急”:体现在流脑的发病速度和进展速度上。
一旦感染发病,病情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甚至可能在发病后24小时内就进展至死亡。这种急性的发病特点使得流脑的治疗需要争分夺秒,稍有延误就可能危及生命。
“凶”:是指流脑的病情严重性和高病死率。
流脑的病死率超过10%,在目前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病死率排序位居前5位。这意味着即使及时接受治疗,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能无法挽回生命。
“残”:是对流脑后遗症的描述。
即使患者幸存下来,也有高达20%的患者会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肢体残疾、智力障碍等。这些后遗症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终身残疾。
二、感染了脑膜炎奈瑟菌会有什么症状?
▲流脑导致身体皮肤、黏膜出现大片瘀点(斑)
脑膜炎奈瑟菌侵入人体后,如人体免疫力强,可迅速将病原菌杀灭,或成为带菌状态;若体内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细菌毒力较强时,病菌可从鼻咽部黏膜进入血液引起菌血症、败血症等,从而导致发病。
流脑的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3 天。
多数人感染了脑膜炎奈瑟菌并不会出现典型的症状,多以无症状带菌者或轻微上呼吸道症状存在。少数感染者会出现明显症状,主要为发热、头痛、呕吐和(或)有脑膜刺激征,婴幼儿可见前囟隆起。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斑),瘀斑可迅速扩大融合成片。重症患者还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或)感染中毒性休克。
三、流脑是如何传播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
病原菌主要通过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传播,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四、得了流脑预后如何?
罹患流脑后通常预后不良,严重影响生活。既往研究数据显示20%的流脑患者会留有严重的肢体和组织的伤残,1/3的感染者终生伴有和神经系统损害有关的智力、视力、听力、运动能力、感知能力等后遗症。
流脑发病这么凶险,预防是关键
那怎么预防?
一、接种疫苗是最直接、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学龄前儿童及青少年是流脑的高发人群,建议常规接种流脑疫苗。现阶段既有免费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又有自愿自费接种的非免疫规划疫苗选择。
1.免费的流脑疫苗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适龄儿童在6月、9月龄接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3岁、6岁加强接种A+C流脑多糖疫苗, 均为免费接种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2.自愿自费接种的非免疫规划疫苗
目前有多种,分别是AC群流脑多糖结合疫苗、ACYW135群流脑多糖结合疫苗、ACYW135群流脑多糖疫苗,家长可以在知情同意、自愿自费的情况下选择为孩子接种。
若选择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可视为替代完成了相应剂次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
‼ 如未按年龄段要求完成流脑疫苗接种的儿童,家长们要及时带儿童到接种门诊完成补种。
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手纸。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不要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
4.每天晚间要认真刷牙。
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加强锻炼、按时作息、充足睡眠,合理膳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四、营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脑膜炎奈瑟菌在外环境中生存能力弱,学校、办公室或居民家应常开窗通风换气,常晒太阳、晒被褥、晒衣服等。
五、如有症状,及时就医
如发现有不明原因的高热、头痛、呕吐时,须引起警觉,若出现高烧不退、咽喉肿痛、剧烈头痛、精神不好、皮肤出血点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