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24日是世界脊髓灰质炎日,这个日子旨在提高全球对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的认识和重视。
世界脊髓灰质炎日的来历:
世界著名病毒学家Jonas Salk博士在上世纪50年代初研制出第一种安全有效的脊髓灰质炎疫苗,1955年获批,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后大大降低了儿童罹患脊髓灰质炎的概率。为纪念这位伟人,人们将他的诞辰即每年10月24日,作为“世界脊髓灰质炎日”。
什么是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又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这种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尤其是5岁以下的低龄儿童。一旦感染,病毒会侵犯神经系统,导致肌肉无力、瘫痪甚至死亡。
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为病人、隐形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过飞沫传播。感染者排出的脊灰病毒可污染食物、玩具、水等多种感染者可能接触到的物质,其他易感者摄入或接触到这些物质即可能发生感染。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脊髓灰质炎流行严重,每年报告脊髓灰质炎达数万例。随着疫苗的研制及推广使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证实,中国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已被阻断,成为无“脊灰”国家。但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消灭。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只要还有一名儿童染有脊灰病毒,就有传播扩散的风险。因此,对脊灰的预防万不可松懈。
感染脊髓灰质炎后的症状?
大部分人在感染脊灰后,为隐性感染,临床上无任何症状,约25%的感染者可出现短暂的轻微症状,包括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和咽喉疼痛。
但小部分患者由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可导致肢体松弛性麻痹,因此瘫痪、留下残疾,严重者甚至因呼吸肌麻痹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每200例脊灰感染病例中会有一例出现不可逆转的瘫痪。在瘫痪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如何预防脊髓灰质炎?
在脊灰疫苗问世之前,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感染脊灰病毒。这种高传染性、高致残性的疾病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接种脊灰疫苗是预防脊灰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脊灰疫苗后能产生持久免疫力。
目前我国有3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分别是:①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②二价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bOPV)、③含脊髓灰质炎疫苗成分的联合疫苗——五联疫苗。
接种方式和流程有2种,如下图所示:
方案一:
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提供预防接种。采用“2+2”的的接种程序,全程接种4剂次,分别在2月龄、3月龄时,接种1剂次脊灰灭活疫苗(IPV),4月龄、4周岁时,分别接种1剂次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
方案二: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自愿自费接种。分别是2月龄、3月龄、4月龄、18月龄接种一剂次五联疫苗,相当于同时完成了对5种疾病的预防,分别是: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引起的侵袭性疾病。
五联疫苗含有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这三种疫苗按原本的接种程序需要12剂次,如果接种五联疫苗,可从12剂次变成4剂次。减少了接种次数,降低了宝宝不良反应的风险,宝宝少遭罪,家长少折腾。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让我们共同关注脊髓灰质炎,
提高防范意识,及时接种疫苗,
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让我们携手努力,维持无脊灰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