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一位妈妈发帖子说,
她去阳台收衣服时,突然被儿子关到阳台外,关了好几个小时。
为什么呢?
原来,儿子为了获得自由——
他不想被限制看电视,也不想被强迫写字,所以把妈妈关外面了。
就这样,妈妈被关了整整一下午,又热又渴,无论怎么砸门,儿子就是不理会。
期间,奶奶三次问起“妈妈去哪里了”,孩子都撒谎说妈妈在房间睡觉。
一个4岁小男孩,对妈妈做出这样的举动,着实有些过分。
很多网友看到这里,都忍不住替这位妈妈打抱不平,责备孩子不懂事。事后这位妈妈一点也没有责备孩子,而是选择用“爱”感化孩子——她在儿子面前放声痛哭,哭得很伤心,企图唤起儿子的安慰。
后来,儿子确实也向妈妈道歉了。
把自己跟孩子一起关在阳台作为惩罚,让孩子体验妈妈的经历,长长记性。很多网友纷纷赞同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太坏了,不惩罚不行”。

但这么极端的做法,可见儿子对妈妈存在强烈不满,他是“恨”妈妈的。因为妈妈控制他看电视,强迫他写字,他心里对妈妈有愤怒。于是他将妈妈关在阳台外面,任由妈妈砸门也不做回应。“当时我以为他只是在开玩笑,会给我开门的。直到后来,我的愤怒已经全部发泄了到门上,也想象自己在打他的屁股,惩罚他。”渐渐地,她从儿子冷漠的脸上生出了怒火,并在想象层面上,狠狠地打(惩罚)了孩子。但在现实层面,她却选择了压抑对孩子的“恨”,选择用“爱”感化孩子。但这种隐忍,不是平常人能接受的范围,事实上也冲击了妈妈的底线,因为它不是由衷宽恕的。妈妈有恨且想过表达,但因为“不想用打的方式去惩罚”,而压下去了。表面上看,她确实用“爱”感化了孩子,收获了孩子的道歉与安慰。但透过「表面和谐」的背后,我却看到了孩子成长的隐患:他不理会妈妈承受的痛苦,即便妈妈捶门、用衣架敲打阳台的晾衣架、又热又渴,还是无法引起回应。他三次对奶奶撒谎,这是一种伤害了人却不承认的行为表现。也就是说,孩子如此决绝的攻击,并不像是一个偶然的玩笑,而是一种「惯性冷漠」。当孩子攻击了父母,而父母却不断隐忍的话,孩子将意识不到自己伤害了父母,也意识不到自己践踏了父母的底线。妈妈隐忍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只可惜孩子不一定「领情」,自己也受了委屈。

其实呀,当我们被攻击的时候,内心产生愤怒、恨等情绪,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即便攻击者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照样会产生类似的情绪。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得到一个真实的镜映,然后判断自己行为对别人产生的影响。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是不敢、或不懂得向孩子表达恨的。很多家长都有一种“护犊子心理”:孩子无论做什么,都没有错。
这也好比有些家长,听说孩子在学校捣蛋干坏事时,第一反应往往是:看似庇护的“疼爱”,会导致亲子间的爱恨变得「矛盾且混乱」。案例中,妈妈对情感的处理很模糊,没有诚实地表达爱与恨:她被关在阳台特别受苦、想狠狠打孩子,但在行为层面,却变成用“爱”去感化孩子。从而导致,儿子对情感的回应也很模糊,无法区分爱与恨:亲子关系中,这两个维度的界线都模糊时,恨自然就没法表达了。美国心理学家卡普曼提出过“戏剧三角”理论,分别由三个角色构成:在人际关系中,当我们遇到“受害者”和“加害者”,自己便容易加入其中,扮演“拯救者”角色。反映到这个事件上,网友狠狠批评孩子,就在做“拯救者”。
如果我是孩子的家长,就狠狠地打,让他这辈子也不敢这样对父母。这事儿让我太生气了,我会把他养到十八岁,从此再也不管他。
尽管这不是妈妈的发帖意图,但她内心,是渴望将“攻击性”转移出去的。所以呀,才藏在“好妈妈”的躯壳里,不敢表达恨来自救。很多父母,不想在孩子面前当坏人,往往是以上2个原因。但是呢,孩子终究要面对别人的爱与恨,也需要学会表达爱与恨;这就需要父母在养育上,给孩子爱的同时,也让他看见恨。

那是不是像孩子父亲说的,将自己跟孩子一起关在阳台,让孩子长记性呢?那么日常生活中,当被孩子攻击了,父母具体该如何做呢?特别是孩子攻击父母,这从关系层面上看,往往在切断与父母的连接。
以上3个问题,可以帮我们轻松判断出,孩子的行为是不是伤害了关系。
孩子失信于人,父母表示伤心失望后,取消了周末去野营的约定……
但父母的“反击”不是去攻击孩子的人格或身体作为惩罚,而是像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说的:让孩子既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对,也能体验到父母不悦之后的涵容,从而构成一个良性循环。但父母依然爱你,如果你知道这种攻击伤害了别人,并且向父母道歉。这一阶段,可以根据孩子的行为给一些奖赏,比如,可以满足他攻击背后的那份需求,陪孩子玩、给好吃的之类。“打一巴掌”是因为,我们被孩子攻击了,需要适当的“反击”来告诉孩子做错了,但不是指真的打巴掌。“给一颗糖”的意义,是奖赏孩子为了重新连接关系的努力。而这么一个相互看见、增进理解和容纳的过程,就是爱发生的核心。
最后的话
身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的童年可以被爱包围着,按时成长。
所以即便Ta做坏事,发脾气,被别人误解,父母会冲上前庇护。
但是呀,这个世界不是完美的,我们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有爱有恨。
当孩子看见「爱」,Ta会获得滋养,收获成长的动力与信心;
当孩子看见「恨」,Ta会走进现实,认清父母的无力与局限。
体会到爱与恨共存,这难道不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面对孩子,我们无需成为完美父母,只需做一个真实的父母,便已足够。
作者:梁脊
来源:武志红(ID:wzhxlx)
(侵权删)